
京東風云筑起,中原逐鹿,方顯英雄本色
發布時間:2019-08-16自去年8月東哥的“明州事件”后,接下來就是京東內部的換將、“裁員”、“減薪”等事件,這一系列動蕩不僅讓京東市值一路下滑,更是讓外界感覺京東正在“風雨飄搖”。
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苦悶與彷徨后,大手筆調整架構的京東,在變革前夜,不僅讓《財富》青睞有加,更是接連發布了讓資本市場頗為看好的財報。
北京時間5月10日,京東集團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。財報顯示,京東2019年第一季度凈營收1210.81億元,同比增長20.93%,高于市場預期;凈服務收入(物流及廣告)為124億元,同比增長44%。
8月13日,京東集團發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,財報顯示,今年第二季度,其實現營收為1503億元(約219億美元),同比增長22.9%。
陰霾一步步淡去
營收整體向好外,京東凈利潤的成績單也可圈可點。根據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,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72.4億元人民幣,去年同期為14.77億元,同比增長390.18%。值得注意的是,2019財年一季度,京東毛利潤同比增長28%,毛利率達15%,超出市場預期14.6%。
第二季度,實現凈利潤為35.589億元(約5.184億美元),相比于上年同期的4.781億元增長644%,均超于市場預期。而如此強勁的利潤增長數據,一方面沖淡了此前的陰霾,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京東強大的盈利能力。
除此之外,京東活躍用戶重新回到增長軌道。截至2019年6月30日,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增長至3.213億,較上一季度環比增長了1080萬。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,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下跌狀況得以剎車,季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20%。上述數據表明,用戶對京東的粘性有所回升,整個平臺的用戶數量再次邁入穩步增長道路。
與此同時,京東與騰訊續簽了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,也給市場注入了信心。根據協議,騰訊將繼續在其微信平臺為京東提供位置突出的一級和二級入口,為京東持續帶來流量支持。
而京東能夠讓陰霾逐漸淡去、多點開花,背后離不開七駕馬車的協同作用。
突破、裂變
截止到目前,京東在模式的設計上主要有七駕馬車,分別是:京東零售、京東物流、京東數字科技、京東物產、京東安聯保險、京東云、京東健康,而這七駕馬車是京東布局思路中突破與裂變的具體表現。
突破,是指京東零售不僅重視在現有零售生態中擴展用戶與業務,同時加緊向下沉市場、社交電商等分支發展。
作為京東突破方向的主力軍,京東零售集團的最新調整,恰恰順承了整個電商消費的未來發展趨勢。除了在新通路方面著重發力之外,京東還將原大快消事業群的生鮮事業部與7FRESH合并,體現了生鮮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趨勢。與此同時,京東在去年底就已宣布成立“拼購業務部”,在今年4月又上線測試京東拼購APP,瞄準了京東一直覬覦的下沉市場。
目前,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下沉市場將是最后的獲客空白區。鄉村網購滲透率低,鄉村手機網民占全國的25%,但移動購物人群不及全國的10%,下沉市場具有龐大的開發空間。在今年618期間,三線及以下城市成為消費主力,為京東平臺貢獻了巨額GMV。未來隨著下沉市場進一步發展,其有望超過一二線城市成為電商平臺營收的主力。
另一方面,社交電商不僅獲客成本低,而且凈利率超出傳統電商模式5%。而京東與騰訊續簽的協議,將持續為京東提供微信的一級二級入口,為京東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。
與突破不同,裂變則是全新的脈絡,涉及物流、數科、技術等領域的對外拓展與輸出。
隨著京東零售集團業務的推進,其物流場景不斷豐富,京東物流也“按需”打造了從倉儲到配送,從線上到線下,從硬件到軟件等供應鏈解決方案,在供應鏈模式的創新中創造價值。
據2019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,京東物流開放業務增長的效果明顯,其在2018年全年開放的業務收入中增長超100%,服務客戶總數超過20萬家的基礎上,京東繼續加大對外開放。據公開資料顯示,格力、美贊臣、聯合利華等各行業知名品牌均已與京東物流開展合作。其中,美贊臣依托京東物流遍布全國的物流網絡,在一二線到三四線的渠道擴展中,打破了層層中轉的傳統供應鏈模式。這對于消費品產業來說,是巨大的價值創造。
除了京東物流之外,京東數科也逐漸成為京東業務支柱,展現出創新增長的動能。
目前,京東數科下面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:數字金融、智能城市、數字農牧、數字營銷以及數字校園。顯而易見,京東數科不單為金融機構提供數字化服務,還涉及到其他行業的數字化進程中。
2018 年 7 月,京東數科完成了至少100 億元 B 輪融資,估值超過1300 億元人民幣,并且在 2018 年實現了全年盈利。如果從產業數字升級方興未艾的前景來看,京東數科將有可能徹底走出京東生態,實現進化。
京東零售打頭,進而衍生出京東物流、京東數字科技,目前,歷經數次的調整和改革之后,這三個版塊已經成為拉動京東集團增長的三駕馬車。此外京東之前在京東物產、京東安聯保險、京東云等三個板塊的布局目前已見成效。
2019年2月1日,劉強東在新春賀信《堅持價值創造,迎接春天的到來》中表示,除了京東零售、京東物流、京東數字科技這三大子集團,京東物產、京東安聯保險和京東云這三塊種子業務也開始生根發芽,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潛力,這六個業務板塊將為京東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。
而在今年第一季度財報中,京東打造的另一個獨角獸業務——“京東健康”浮出水面。
2019年5月9日,京東與CPEChina Fund、中金資本和霸菱亞洲等投資者就京東健康的A輪優先股融資達成最終協議,京東健康此輪融資總額預計超過10億美元,占比約14.5%,其投后估值接近70億美元。
本次京東商城內部孵化的醫療健康板塊獲得獨立融資,一方面將促進京東健康進一步擴大核心業務,吸引行業人才在大健康領域積極探索新業務。另一方面說明了資本市場對于其創新業務的認可。
前狼后虎
雖然一季度、二季度在財務數據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,但其實京東目前所處的位置仍然“前有狼后有虎”,尷尬又揪心。
1阿里的巨無霸地位無人能撼動。
第一,營收增速方面不如阿里。
第二,凈利潤方面,京東利潤本身和盈利的穩定性卻遠不如阿里。
第三,用戶方面,京東活躍用戶微漲,阿里活躍用戶強勢增長。
2拼多多的步步緊逼也讓京東頭皮發麻。
第一,營收方面,京東超越拼多多,但增速遠不及拼多多。
第二,活躍用戶方面,拼多多明顯趕超京東。
B端能否拯救京東新困局?
提到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,最不缺的就是流量神話。從ofo、小紅書、拼多多再到抖音,無不演繹了流量新故事。但2018年風向變了,ofo、途歌等共享企業的掙扎,讓許多人明白了“流量并非萬能”。沒有好的變現手段,再高的流量也是徒然。
2019年3月31日,阿里巴巴B2B事業群在北京啟動1688實力產業群戰略項目,宣布將聯合地方政府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包括銷售渠道、金融服務、人才培養、工具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,幫助企業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實現結構調整、轉型升級。而這也表明阿里正在借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,重新發力B端線上業務。而今年年初發布的“阿里商業操作系統”中的釘釘定位就是企業數字化運營和管理的平臺。
和阿里巴巴相比,京東方面,去年12月,進行組織結構調整,并且將京東商城以客戶為中心劃分為前中后臺,隨后宣布升級京東商城為零售子集團,與京東物流、京東數科共同拓展B端業務。這一舉措,已經表明京東拓展B端業務的決心。與此同時,身為前臺一級部門的企業業務事業部,成為了京東商城對B端客戶的重要出口。
電商要想進軍產業互聯網,就需要把數字化技術植入到實體企業,通過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幫助實體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。目前看來,要想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,實現產業互聯網化,正在進軍B端業務的阿里巴巴、京東等電商平臺毫無疑問是最強的推進者。
不過,電商平臺在進軍B端業務時應著重解決成本管理、數據應用等行業痛點,同時要關注數字化生態、成本中心轉為經營中心、智能化提速等三大趨勢。
其一,數字化生態的核心是要消滅“中間商”,打通全產業鏈條,解決用戶痛點,最終通過數字化實現所有商業伙伴之間的連接。其二,成本中心向經營中心轉移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。其三,目前人工智能在技術上完全可以滿足企業級市場的應用,產業大數據積累將為智能化提速奠定基礎,但市場難以解決數據應用問題,而這也是眼下亟待解決的一大痛點。
綜上所述,2019年,阿里巴巴、京東等企業紛紛擁抱產業互聯網,或許會引領互聯網行業前往一條全新的賽道。這條賽道,制勝之道并非是燒錢拼流量,誰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快速率先轉型到B端,誰才可以脫穎而出。
2019年,或許是一個分水嶺,是B端的角逐之戰。京東能否破局而出,徹底走出陰霾,我們不妨拭目以待。